南孚并非沒有嘗試過轉型,它也嘗試過進軍鋰電池市場,進軍海外市場。蔡運奇介紹說,南孚曾經運行過一個名為“雅典娜”的鋰電池計劃,沒經過董事會通過,僅僅是寶潔的一個董事提出就開始執(zhí)行。之后,該項目南孚取得的技術專利,卻都被寶潔拿去以美國公司名義注冊,南孚使用專利還要向美方交錢。最后,前后投資約1.3億元的雅典娜項目也因種種亂數,于2011年被南孚董事會勒令停產。海外市場的進軍也與之相似,2006年南孚在美國337專利案中獲勝,贏得了進軍美國市場的最佳時機,可為了金霸王的市場地位和避免“同室操戈”,南孚最終只能繼續(xù)在中國和周邊市場徘徊,徹底錯失機會。
股權上的混亂,給南孚造成的問題還有許多。在其他小股東看來,無論是吉列還是寶潔,這些“主人”在南孚迫切需要轉型的十年間,都并沒多少作為。蔡運奇稱,金霸王有一項電池“隔離紙”專利,對于電池儲運很有幫助,卻從未授權南孚使用。
另一個曾經在電池領域叱咤風云的企業(yè)或可為換了主人后的南孚提供一些經驗,這就是比亞迪。王傳福于1995年創(chuàng)立比亞迪后,7年就將鎳鎘電池產銷量做到全球第一、鎳氫電池排名第二、鋰電池排名第三。而在2003年,比亞迪轉型汽車領域,以電池領域的核心技術優(yōu)勢,打造電動汽車品牌的夢想,并成為民營汽車的大佬。唯一不同的是,掌握企業(yè)命運的王傳福是創(chuàng)始人,而南孚是動機不純的資本方與職業(yè)經理人在支撐。
脫離了外資掌控的南孚,命運依然不能自己做主。一方面接手方為擅長資本運作的鼎暉,注資南孚搞生產,希望渺茫,低買高賣南孚才是前者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南孚單薄狹窄的產品線已經逐漸遠離主流市場,現有的市場也在不斷萎縮。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弱者從來都沒有話語權。10年后的南孚,或許還是那個身不由己的木偶。
【點評】南孚下一站,是實際控制權
■文/杜國棟,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
南孚公司的命運,拋開其國有資產保值升值的改革背景不談,公司股權分散、沒有實際控制人的狀態(tài),是其一步步被寶潔吞噬的主要原因。
南孚在其股份改造中,引入外國投資人,稀釋中方股權,中方后續(xù)又通過轉讓股權進一步喪失了控股權。在競爭對手進入南孚之前,南孚已經成為了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新加坡政府投資等若干財務投資人分別持股的公司,其股東中竟無產業(yè)投資人或實際經營人。股東中沒有人對企業(yè)生產經營負責,只有追逐股權收益的財務投資人,必然的結果就是讓資金雄厚的競爭對手趁虛而入,公司也不戰(zhàn)而屈。
無實際控制人,或實際經營人對公司股東會無實際控制權的情況,并不鮮見。這類公司,在實際經營人缺乏足夠激勵的情況下,造成股東會、董事會決策效率低下、管理風險明顯,還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公司控制權爭奪戰(zhàn),更有可能出現《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的被競爭對手惡意并購的困境。
股權分散后會導致實際經營人缺乏足夠的激勵。對于很多高科技企業(yè)來說,經營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是公司最“核心”的資產。如果這些實際經營人不持有公司股權,或者只持有很少的公司股權,則會導致其管理權不穩(wěn)定,缺乏足夠的動力去發(fā)展公司。南孚的創(chuàng)始人陳來茂離職也是基于此。這些人一旦流失出公司,將會嚴重削弱公司的經營。另一個熟知的例子就是,當年喬布斯被蘋果公司驅逐出局。股權分散還有可能導致公司被惡意收購。新浪也是股權非常分散的公司之一,只需要收購很少比例的股份,就可以掌握新浪的實際控制權。在9年前,盛大就曾因此而動心,對新浪發(fā)動了惡意收購,持股甚至一度高達19%,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最后新浪不得不采取毒丸計劃遏制住盛大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