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的大氣污染似乎成了世界頭號新聞,一時間全世界的主流媒體都在大肆評論報道,汽車的尾氣作為污染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自然成為眾矢之的。一直對中國敵視不友好的日本東京也表示愿意與北京分享日本處理污染的經驗。其實,減少汽車的排放污染,無非就是降低排放和減少車輛兩個途徑,日本能提供的經驗也不外乎這兩個方面。
日本應對污染與環(huán)境污染控制的法規(guī)檢討始于1967年,一年后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對廢氣中的一氧化碳,碳氫顆粒,氧化氮等排放指標做出了規(guī)定。環(huán)境局1971年正式推出污染與環(huán)境污染控制基本法,以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1992年制定了“汽車氧化氮·碳氫顆粒法”,鼓勵發(fā)展小型車及低排放車種。此法主要針對關東,關西等大都市圈地區(qū)。另外,東京、大阪等地建立了更嚴格的標準,逐步改善了汽車尾氣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污染。
在降低排放方面,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2013年1月,國家正式實施發(fā)動機國五排放法規(guī),并即將于7月實施柴油機國四排放法規(guī)。這兩項新排放法規(guī)的出臺,對汽車及發(fā)動機行業(yè)將是極大的挑戰(zhàn)。北京市交通減排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降低汽車的硫排放,通過減少汽油中的硫含量、加裝凈化裝置等措施,最終減少排放。
2月1日,北京市正式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這是北京市第五次在全國率先實施更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準。目前多數合資品牌早已具備了符合歐五(相當于京五)的車型,現有的四車型稍加調試升級即可符合京五排放標準,而多數自主品牌則需要全面換代升級發(fā)動機。
由于兩國國情不同,處理方式也應該不同。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東京氣候濕潤,降雨較多,而北京則屬于大陸氣候,冬季尤其干燥和風沙肆虐。在降低污染方面,北京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zhàn),僅僅依賴汽車排放本身是不夠,還得從減少本地車輛上入手。東京人口密度并不比北京小,但東京市內的交通擁擠程度感覺上遠沒有北京那么嚴重。東京的公共交通極其便利,特別是地鐵,公營的,私營的,密如蛛網,四通八達。因為東京地區(qū)地鐵站星羅棋布,大家?guī)缀醵汲说罔F上班。日本的地鐵很準時,誤差可以精確到秒,幾乎用不著聽報站,不用擔心遲到。實際上,很多東京居民家里沒有汽車,很多經濟富裕的也只買一輛車。除了用車成本太高,還有開車不方便的原因。日本國土有限,停車場緊張,東京更是寸土寸金。有的人家停車庫空間太小,車主下車只能從后門爬出來,似乎不可想像。東京的小時的停車費動輒上千日元,而且不能隨便停,很少有人開車上班,很多東京居民買車只是為了雙休日到郊外去游玩。
目前北京推出的新排放標準會直接損害自主品牌的利益,勢必導致市民放棄購買自主品牌汽車。在汽車等大產業(yè)發(fā)展階段需要一些保護措施,才能確保本國產業(yè)迅速健康發(fā)展。北京應該大幅度提高市內用車成本,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已達成減少汽車數量,改善環(huán)境的目標。盡管北京已經很擁擠,但是比照更為擁擠的東京,依然有很大的改造和發(fā)展空間。與北京上海限制外來車入城的方式不同,東京的外來車很多,本地車比例不大。很多外來車是來觀光旅游的,只是短暫停留。而北京的本地車居多,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開車方便。如果能夠做到以公共交通為時尚,開車反而成為累贅,汽車數量勢必會大幅下降。減少汽車數量是最有效的減排措施,畢竟除了遙遙無期的電動車,現在還只能依賴內燃機汽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逐漸走上國富民強的道路已是不爭的事實。日本在幾十年前普通百姓也是窮得連紙巾都用不起,后來雖然經濟大發(fā)展,但也出現過可怕的水俁病等環(huán)境污染病。這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幾乎是每個發(fā)達國家的必走之路。大力改善環(huán)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標。自主品牌也在努力研發(fā)適合市場新排放的汽車,相信用不了多久,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汽車會穿梭在首都北京的藍天綠蔭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