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電池利用酶或產電微生物為生物催化劑,通過電化學途徑把生物質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從而提供清潔的能源。

基于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檢測L-半胱氨酸的原理圖

基于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具有簡易、廉價、不需外加電源等優(yōu)點,可望在環(huán)境檢測、食品安全、生物醫(yī)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基于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xiàn)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于臨床檢測。相關成果發(fā)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C. Hou,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87, 3382?3387)。

生物燃料電池利用酶或產電微生物為生物催化劑,通過電化學途徑把生物質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從而提供清潔的能源。此前,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已經開發(fā)出一系列基于微生物表面展示酶的高性能生物燃料電池(L. Xia, et  a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3, 44,  160–163; Q. Lang, et a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4, 51, 158–163; C. Hou,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6057–6063.)。近日,該團隊博士后侯傳濤等人分別以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型葡萄糖脫氫酶(FAD-GDH)和漆酶(laccase)制備生物陽極和生物陰極,構筑了高性能的葡萄糖/氧氣生物燃料電池,最大輸出功率密度98 μW cm-2,開路電位高達0.78  V。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Cu2+可以明顯抑制該燃料電池的開路電位,而L-半胱氨酸(L-Cys)通過與Cu2+作用形成Cu-S鍵,能夠除去電極表面的Cu2+,從而有效地恢復燃料電池的開路電位。利用該原理設計開發(fā)了自供電的L-半胱氨酸傳感器(如圖)。

測試結果表明,該自供電的傳感器檢測L-半胱氨酸的線性范圍為20 nM  - 3 μM,檢出限達10 nM,遠低于已報道的其它電化學方法。其它氨基酸和谷胱甘肽的存在不影響L-半胱氨酸的測定。該傳感器簡單、靈敏、特異,有望在L-半胱氨酸的臨床檢測中得到應用。

上述研究由研究員劉愛驊主持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后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wǎng)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wǎng))”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wǎng)或本網(wǎng)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wǎng)微信
中國電池網(wǎng)
生物燃料電池
能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