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3中,1985~1989年的5年間,Ni-Cd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率達到了每年15~20%。但容量依然不足,進入1990年后,電池性能還需要以相同的速度繼續(xù)提升?!?/p>
但根據(jù)以往經驗,二次電池技術“可達成的容量僅為理論容量的1/5左右”,按照這個規(guī)律計算,在1990年,Ni-Cd電池技術已經基本達到了極限。之后如果不開發(fā)新電池,就無法滿足產品的需求。
而且,Ni-Cd電池還面臨著另一大阻礙——鎘的環(huán)境危害。各位讀者應該聽說過鎘引發(fā)的“痛痛病”。這種疾病發(fā)病于流經富山縣的神通川流域的居民,在國際上也相當出名,英語甚至沿用日語叫法,稱其為itai-itai disease。鎘已經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有害物質注1)。因此,電池企業(yè)被迫要盡快擺脫Ni-Cd電池。
注1)因其他鎘污染地區(qū)沒有出現(xiàn)患者,也有看法認為鎘并不是患病的唯一原因。
高性能二次電池期待論
既然Ni-Cd電池行不通,那就必須開發(fā)新型二次電池。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早已有之。
舉例來說,大正末年,豐田佐吉曾向帝國發(fā)明協(xié)會懸賞。“向開發(fā)出輸出功率為100馬力,能夠36小時連續(xù)運行,重量在60貫以下,體積在10立方尺以下的電池的日本人獎勵100萬日元”——按照當時的金價換算,這筆獎金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約20億日元,簡直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舊度量衡的1馬力=761.2W,如果把上面提到的電池的性能換算為ISO的單位,單位重量、單位體積的能量密度分別為9850Wh/L以上,以及12180Wh/kg以上,功率密度分別為2820W/L以上,以及340W/kg以上。
在功率密度方面,LIB滿足了要求,問題是能量密度?,F(xiàn)在的LIB的能量密度也才600Wh/L、210Wh/kg左右,由此可見佐吉的要求有多么離譜。令人不禁猜測,是不是因為實現(xiàn)不了,所以才夸下了重獎20億日元的海口。
暫且不論要求能否實現(xiàn),從1980年代后半段開始,追求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呼聲愈發(fā)響亮。如上所述,因為預測到Ni-Cd電池終有一天將無法滿足攝像機的要求,電池企業(yè)很早就提前準備,開始著手開發(fā)新型二次電池。順應這一潮流,Ni-MH電池(鎳氫電池)于1990年,LIB于1991年應運而生。
Ni-MH電池登場
Ni-MH電池的關注點鎖定在氫的理論容量密度*。氫作為電池負極時,理論容量密度為26316mAh/g,是一種優(yōu)秀的電極材料。與之相比,鋰(Li)為3861mAh/g,鎘為477mAh/g,可見氫的潛能巨大。
問題最終歸結到了以怎樣的形態(tài)使用氫。比方說,把10L氫氣(相當于大約2170Ah)罐裝到高壓缸(200kg/cm2)中,體積會縮小到50mL,雖說體積小,但200個大氣壓的高壓容器最好避免搬運。還有方法能夠把10L氫氣壓縮到13mL。那就是-250℃的液態(tài)氫,但把這種形態(tài)運用于電池也不實際。
*理論容量密度=每種物質的發(fā)電容量。單位重量(體積)的活性物質能夠產生的電量取決于物質的原子量(化合物則為分子量)及其轉化為離子時的化學價。因此,物質確定后,能夠實現(xiàn)的發(fā)電量也將一并確定。這叫作理論容量。
與上面兩種形態(tài)相比,還有更方便的形態(tài)——貯氫合金。比如說,LaNi5合金能夠與氫形成化合物LaNi5H5.7,在體積為7.5mL的合金中吸貯10L氫氣。壓縮率能夠達到1/1300左右。不過,在這種形態(tài)下,單位重量的理論容量密度為366mAh/g,與氫本身的26316mAh/g相比,驟減到了1/70以下。這是因為LaNi5H5.7的分子量非常大,大約為438。但貯氫合金還是為氫充當電極活性物質鋪平道路,使Ni-MH電池于1990年實現(xiàn)了商品化。
有望實現(xiàn)大容量的鋰負極
雖然實力趕不上氫,但使用鋰作為負極,單位重量、單位體積的理論容量密度也達到了3861mAh/g、2062mAh/m2。而且,標準單極電位(以標準氫電極為準)高達-3.04V,實現(xiàn)了非常高的絕對值。也就是說,以鋰為負極的電池可以提高端子電壓,如果用電量(Wh)來表示能量密度,其數(shù)值將會增大。實際上,作為使用金屬鋰作為負極的電池,紐扣型鋰電池很早就投入了實用。這是正極使用二氧化錳(MnO2),負極使用鋰的一次電池,在存儲器備份電源等用途得到了廣泛運用。
鋰電池的特點如下:
①電壓高達3.0V
②能量密度大
③自放電少
④工作溫度范圍大
不只是電池技術人員,大家應該都希望直接發(fā)揮這些特點,實現(xiàn)鋰電池的二次電池化。
但好事多磨,在二次電池化的面前,聳立著巨大的難關。其中,安全性和達不到需要的充放電循環(huán)壽命兩個課題最難解決。至今仍未找到答案。
圖4:析出的鋰枝晶
在反復充放電的過程中,針狀的金屬鋰不斷生長。
原因出在充電時生長的鋰枝晶(樹枝狀結晶)。圖4展示了充電時析出的鋰的形狀,從圖中不難看出將其稱之為樹枝狀結晶或是針狀結晶的理由。結晶針會穿透隔膜,造成內部短路,給安全性造成威脅,或是從電極上脫落,導致容量降低,也就是循環(huán)劣化。
那么,同樣使用金屬負極的Ni-Cd電池是不是不會發(fā)生這種問題?鎘的放電生成物——CdO(氧化鎘)或Cd(OH)2(氫氧化鎘)不溶于電解液,會停留在原位,在電極上生成。因此充電后,會在原地重新轉化成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