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宣布,其混合動力車全球累計銷量突破700萬臺。自1997年8月第一臺普銳斯上市以來,豐田在17年間累計銷售了705.3萬臺混合動力車。

混動專利失效 豐田將被迫開放新能源技術

在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一騎絕塵的豐田,終于感受到風聲鶴唳的滋味。

10月14日,豐田宣布,其混合動力車全球累計銷量突破700萬臺。自1997年8月第一臺普銳斯上市以來,豐田在17年間累計銷售了705.3萬臺混合動力車。

這17年里,豐田在享受混合動力車帶來豐厚紅利的同時,也設置了重重技術壁壘,阻止其他汽車廠家進入。不過,這一技術壟斷行為即將被打破,因為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豐田注冊的一系列混合動力發(fā)明專利,有的已經越過20年專利期限,有的則即將過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豐田在華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由于發(fā)明專利有20年時間限制,豐田在1997年注冊的行星齒輪機構主要專利,將于2017年失效。可以說,豐田混合動力技術最精華的部分就是行星齒輪機構,一旦專利失效,別人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這一領域?!?/p>

是放棄紅利、被動應對,還是升級技術、著手反制,抑或是敞開胸懷、迎接合作,多種選擇擺在豐田面前。在中國,被孤立的混合動力能否因為豐田壟斷局勢的打破,而重新煥發(fā)活力?為了繞開豐田核心專利而獨辟蹊徑的比亞迪、上汽等中國車企,是否會因為專利開放,而選擇技術重啟呢?

行星齒輪打頭陣,豐田進入專利失效“高發(fā)期”

除了業(yè)內極為關注的“行星齒輪專利”,豐田在2013年已有幾項混合動力基礎專利過期,涉及控制系統(tǒng)和驅動方法等,而未來幾年將是其專利失效的“高發(fā)期”。記者就此事致電豐田中國,得到的官方答復是:“具體哪一個專利已經過期,或者馬上就要到期,這個沒法回答。對于豐田的專利技術,我們會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歡迎其他廠商與我們合作,但我們肯定不會免費提供技術。”

記者調查得知,豐田的確有一項“行星齒輪核心專利”將于2017年到期。專利名稱為:“Hybrid drive system wherein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is disposed radially inwardly of stator coil of motor/generator”。該專利解釋了如何通過行星齒輪機構使用內燃機和電動機分配動力,屬于豐田THS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tǒng)的基礎專利。其美國專利號是US6155364,申請日期為1997年2月18日;歐洲專利號是EP0791495,申請日期為1997年2月20日。2017年2月20日之后,該專利在美國和歐洲都將失效。

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通過檢索方式查找豐田行星齒輪相關專利,共查到13個專利,申請時間從2003年到2012年不等。最早于2003年1月15日申請的“行星齒輪組”專利,也得等到2023年過期。這也意味著,中國車企即使在豐田國際專利失效之后,在混合動力車上應用行星齒輪機構,也無法在中國售賣。

豐田中國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看上去單一的混合動力技術,其實里面是包羅萬象的,豐田在中國申請的是“專利群”,每一項技術專利甚至有多個輔助專利?!皩τ谝粋€廠家來講,不一定所有的技術都去做專利申請,比如說,其他人想買我的產品,打開看了但模仿不了,這就不用做專利申請。專利的好處是,我先開發(fā)出來,我先申請,你再開發(fā)出類似的技術,就得向我支付一些費用”。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以“混合動力”為關鍵詞,可以搜到335件豐田的發(fā)明專利。豐田就是通過層層專利,來設置技術壁壘,其他汽車企業(yè)一旦采用相似的發(fā)明,就必須向豐田交付技術授權費用。

此前,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曾表示:“日本企業(yè)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申報,把日本的混合動力標準變?yōu)閲H標準,這也影響了我們,傳統(tǒng)混合動力以豐田為代表,已經設計了若干個技術陷阱,我們千萬不要碰它?!?/p>

苗圩的話,從側面表達了政府對混合動力技術的態(tài)度。正是因為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車企,過度保護自有技術,并試圖將其變?yōu)閲H化標準,導致中國車企在開發(fā)混合動力車時困難重重。稍有不慎,就會觸及豐田的專利,蒙受重大損失。

從千金難買到低價賤賣,豐田態(tài)度大轉身

“目前,全球研發(fā)費用較為領先的有兩個車企,一個是豐田,一個是大眾。豐田最高,每年投入都在百億美元左右。”上述豐田在華公司高管表示,豐田對混合動力技術十分自信,曾有日本高層婉拒尋求合作的車企,稱“技術的價格太高了,你買不起”。

[責任編輯:中國電池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豐田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
新能源汽車,中國電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