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諾基亞在全球攻城略地 那一年iPod在世界風生水起 那一年我們把手機視為通信工具,300塊的山寨機足矣 那一年喬布斯肯定的說,我們不會推出手機。 但是,一切都在iPhone發(fā)布后發(fā)生了徹

那一年諾基亞在全球攻城略地,

那一年iPod在世界風生水起,

那一年我們把手機視為通信工具,300塊的山寨機足矣

那一年喬布斯肯定的說,我們不會推出手機。

但是,一切都在iPhone發(fā)布后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手機被重新定義,整個數碼世界天翻地覆。

而現(xiàn)在,這個機會留給了可穿戴設備。

但,光明即將到來,身處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我們卻感受不到一絲的希望,各類可穿戴設備你方唱罷我登場,卻沒有幾款,哪怕一款可以拿得出手、用的下去的產品。

可穿戴設備,究竟是下一代數碼之星,還是另一個盲目炒作?

穿戴設備是偽命題嗎?

你帶手表嗎?

你帶眼鏡嗎?

或許你的答案是yes或no。

但如果我換一個問題,你用手機嗎?

我想答案毫無疑問是yes。

這就是問題所在。

在我們討論如何設計穿戴設備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穿戴設備嗎,或,全新的穿戴設備會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嗎?

對于一個四眼仔,谷歌眼鏡幾乎是災難,因為它不僅在體驗上存在各種不足,還剝奪了看清世界的權利。

同樣的,對于一個不喜歡戴手表的人來說,三星的galaxy gear則完全就是一個擺設,用這貨拍照?開玩笑吧。

這種困惑會在很長的時間內讓設計師無所適從,甚至會否定自己的設計,穿戴設備看似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

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

消費欲望不僅僅是被滿足的,還是被創(chuàng)造的。

ipad推出前,沒有人想過原來還可以有這種設備可以用,而現(xiàn)在相信ipad已經成為不少人居家外出的必備之品,它不是去解決你的需求,而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一旦適應就再也放不下。

同樣的理論,也適用于穿戴設備。

只要你的產品足夠有用,足夠吸引消費者,足夠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和便利,沒有人會介意手腕上多一塊100克的金屬環(huán)。

想想現(xiàn)在的手機屏幕吧,如果我們連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都可以接受,甚至心安理得的塞進口袋里,完全不顧走路時帶來的不適,還有什么能讓我們困擾呢?

穿戴設備可以怎樣玩?

其實對于穿戴設備的絕大多數思考都可參照智能手機。

曾經的消費者也對手機的未來充滿迷茫,手機的任務在于通話和短信,游戲上網都是副業(yè),想打游戲買PSP去,想上網買筆記本去,手機還可以怎么玩?當磚頭?

只有當我們把玩iPhone時,我們才會由衷的發(fā)出一句贊美——原來手機可以這樣玩!

Okay,那么如今的穿戴設備是怎么玩的?

簡單的說,就是縮小版的手機。以三星的galaxy gear為例,看看那熟悉的解鎖畫面,似曾相識的圖標設計,以及完全照搬手機的設置中心,所有的內容都被塞進了一塊不到兩寸的屏幕里。整部設備的操作之卡頓,界面之混亂,體驗之糟糕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了索尼的smartwatch等設備里,后者甚至連通知欄都“原生”的加入到了頁面中。

相比于智能手表上一邊倒的抨擊,智能眼鏡領域則相對溫和的多,畢竟眼下推出智能眼鏡的廠商寥寥無幾,即使先行者谷歌眼鏡,都尚未上市。

或許是現(xiàn)在智能手機領域如火如荼,也或許是這些廠商根本就沒有將主力放在穿戴設備上,目前已有設備的體驗著實不夠優(yōu)秀,而最要命的是,幾乎所有的制造商都是在用智能手機的思維來做穿戴設備,在智能機屏幕日益增大的現(xiàn)狀下,卻要將如此之多的功能塞進一個如此之小的設備中,這個方向幾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判定其錯誤性。

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粗暴的將各種應用強加入穿戴設備中,而是從穿戴出發(fā),反向思考不同的穿戴設備需要哪些功能,并以何種方式進行呈現(xiàn),也就是這些設備應該怎么玩的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算智能手表強大到可以玩極品飛車,收到的也絕對是鋪天蓋地的差評。

穿戴設備的時代,現(xiàn)在還是未來?

時勢造英雄,一款產品的成功必然和其所處時代有著直接聯(lián)系。

智能手機產生于3G時代,沒有3G的支持,你就算拿著iPhone 10,也沒有半點用處。

對于穿戴設備更是如此。

穿戴穿戴,這必然是和人體接觸緊密的設備,那么超長的續(xù)航必不可少,低功耗處理器,我們準備好了嗎?

信息的推送,需要網絡的支持,wifi的普及之路,我們準備好了嗎?或者給眼鏡插一張SIM卡?

與手機不同,手表眼鏡之類并非人手必備,若要刺激消費者需要創(chuàng)造新需求,我們準備好了嗎?

一件產品,戴在身上,既要保證體驗又不能影響正常工作,輕量化設計,我們準備好了嗎?

很明顯,我們沒有準備好。

電池技術長時間停滯不前,低功耗協(xié)同處理尚在萌芽,我們設計的智能手表,看時間甚至要解鎖,我們推出的智能眼鏡,恨不得把鼻子壓斷。我們的設計甚至讓穿戴設備的原生功能在使用上都造成了困難,這不僅會拒絕新用戶,也會讓已習慣穿戴設備的用戶感到困惑。

從來沒有一款曠世之作是一時之功,只有當各項技術儲備都已成熟之時,全新的設備才會噴薄而出,踏上改變世界之路。而就目前而言,我們還差的很遠。

十年前微軟就曾推出過平板電腦,諾基亞的觸屏手機也遠遠早于蘋果,無線充電才不是稀罕物件,觸屏PC——想想當初鼠標發(fā)明的目的吧。

每一次大飛躍都來自于一個個小的質變的積累,只有當大量的微小進步積累起來,屬于可穿戴設備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顛覆正在路上,雞肋需要證明,每一個人都希望做未來的主宰,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在可穿戴設備上分得一杯羹,但思路不轉變,基礎沒跟上,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樓閣。

我們支持不斷嘗試,積極創(chuàng)新,但請不要簡單粗暴的移植,這只會讓我們對穿戴設備喪失希望,做不到不可怕,失人心才可怕。

短暫的黑暗,那只是蓄力的陣痛,下一次飛躍迫在眉睫,黎明已在不遠的前方。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穿戴式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