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消息,《金融時報》網站日前發(fā)布文章探討巴菲特10億美元買入蘋果股票背后的象征意義,iPhone有朝一日會被另一樣“Next Big Thing”徹底顛覆嗎?蘋果是否真有持久的發(fā)展能力來證明它值得全球最知名的投資者投資?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還有比可口可樂、美國運通以及……iPhone更能代表美國消費文化的象征嗎?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本周曝光的對蘋果的10億美元投資,符合他慣常的投資模式。巴菲特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投資知名品牌:Kraft Heinz和AT&T也獲得其投資組合的垂青。
雖然他有一些不大尋常的個人品味,比如喜歡垃圾食品和老式諾基亞翻蓋手機,但蘋果似乎與他清一色是美國知名消費品牌的投資組合相契合。
只不過,投資蘋果似乎違反了他的自訂原則。不碰科技股,是巴菲特數(shù)十年來個人投資的原則之一。
因此,全球最著名的投資者投資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yè)的一幕,自然而然引發(fā)矚目??紤]到蘋果股價自去年夏季以來持續(xù)下跌,iPhone最近也首次出現(xiàn)銷量下滑,觀察家們快速注意到該投資背后的深層意義。
象征意義
要指出的是,另一位知名的年邁投資者、激進投資人卡爾·伊坎(Carl Icahn)則剛剛清空其蘋果持股。而巴菲特公司的到來,以及該耐心的長期投資者的形象,似乎散發(fā)出了積極的象征意義。該筆投資并不是巴菲特本人發(fā)起的——Berkshire Hathaway的部分投資決策已經移交給年輕一代——但這不會減弱他在投資決策中的影響力。
一個潛在的結論是,Berkshire Hathaway的投資,說明蘋果現(xiàn)已步入癡迷于增長的硅谷人士十分畏懼的高齡狀態(tài)。巴菲特一直以來都更偏愛可產生大量現(xiàn)金的、穩(wěn)定而可預測的公司,而非活力四射的增長型公司。
在“不成長就被淘汰”的科技領域,在其它行業(yè)被認為成熟的企業(yè)可以說有點老態(tài)龍鐘。不過,由于體量過大,這是一個蘋果無可避免的未來。該公司去年的營收規(guī)模達到2340億美元,幾乎是另外三家巨頭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的營收總和,因而持續(xù)快速增長幾無可能。它的挑戰(zhàn)將會是,證明其活力不會隨著增長下降而減退。
巴菲特的投資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已經有什么改變使得蘋果能夠少受會令科技行業(yè)領先者倒塌的那種周期性顛覆力量的影響。
巴菲特曾談過自己的“能力范圍”——他認為他對所投資的企業(yè)有特別深刻見解的范圍。他指出,科技不在那一范圍內。
另一筆科技股投資
2011年對IBM的罕見科技股投資,是巴菲特不遵守其投資原則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的一個例證。當時,該美國計算機廠商似乎已經走出了正常的科技發(fā)展周期:經過一段收益增長高度可預測的時期后,它公布了一項五年財務計劃,這在任何行業(yè)都聞所未聞,更不用說科技行業(yè)了。
盡管巴菲特承認他在科技方面存在一些盲點,但這種穩(wěn)若磐石的財務模式正是他覺得自己很懂的地方。但結果證明,IBM并不能夠免受行業(yè)顛覆力量的影響。
云計算的日漸興起——在2011年其實就已經形成一股力量——對所有的傳統(tǒng)IT公司都造成了打擊。藍色巨人最終放棄了它的5年財務承諾,其股價隨之下挫,令Berkshire Hathaway的投資出現(xiàn)浮虧。
iPhone會被顛覆嗎?
蘋果究竟能否越過科技行業(yè)的顛覆性周期,是無法預測的。
一方面,作為一家消費者公司,蘋果的產品是由數(shù)字技術塑造而成的——隨著數(shù)字勢力不斷擴展,軟件已經成為了不少“非科技”公司的核心技能,數(shù)字技術如今已經變得沒有以往那么不尋常了。每一個時代的尖端技術都不可避免地逐漸淪為日常用品,正如昔日的電視機、電力和鐵路那樣。
不過,iPhone有朝一日會被另一樣“Next Big Thing”徹底顛覆嗎?就像蘋果開創(chuàng)性的智能手機當初擊潰昔日的王者諾基亞和黑莓那樣。
如今,有許多新技術有有望成為那樣的顛覆性力量,蘋果的研發(fā)實驗室也有在開發(fā)當中的一些技術。它們包括聯(lián)網手表、虛擬現(xiàn)實頭盔和面向家居的各類“智能”物品,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會改變人們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
將來有一天,掏出iPhone,點擊屏幕上的圖標來瀏覽像短信這么簡單的東西,有可能會變成繁瑣無趣的事情。那個時候,智能手機可能會加入PC的行列,成為科技歷史備份目錄的一份子——肯定不會衰亡,但不再是時代的決定性技術了。
只有到那個時候,蘋果是否擁有持久的發(fā)展能力來證明它值得全球最受矚目的投資公司投資,才會有明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