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開的“2014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發(fā)展國際論壇”上,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我國已在電池、電機、電控等三大核心領域取得了明顯進步,隨著電動汽車真正達到零排放,進入完全的市場競爭階段,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在2020年退出。
從這段話來看,技術進步是取消補貼的前提,而且科技部有信心認為,到了2020年,電動車可以真正達到零排放,并完全進入市場競爭階段,也就是說純電動車在那時候有了跟內燃車叫板的資本。這么看,科技部是不是有些信心太足了呢?
首先,技術先進不等于市場反響好,很多消費者并不會為先進技術埋單。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車銷量是2萬多輛,其中的明星車型,比亞迪秦的銷量超過了5000臺。從新能源車的角度來說,這的成績單很漂亮,但是放在整個中國市場呢?就算翻10倍,20萬輛的年銷量放在中國這個年銷量達2000萬的市場里,仍然是杯水車薪。
其次,純電動車真的能在6年內有資格叫板內燃車么?說實話,真不一定。續(xù)航里程數(shù)短、充電設備少這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電池容量或許能在6年內大幅增長,但是充電設備呢?充電樁的建設牽涉到土地、電力等部門,牽扯面巨大且利益糾葛太多,5、6年就想滿足大量需求,真的有些難,更不要說電動車市場壁壘眾多的地方保護政策了。
從長遠的角度看,補貼應該退出,畢竟補貼好比喂奶,新能源車總不能一輩子叼著奶嘴過,但是6年后就退出,這樣做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