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除了需要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外,還需要各國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來支持這種車輛的上路,目前各國的法規(guī)也是束縛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工智能將成下一個風口 “無人駕駛”何時可期?

目前看來,人工智能將成為下一個備受關注、能令大象與豬同時起舞的風口。硅谷風險投資公司菲諾克斯的CEOAnisUzzaman的觀點很具代表性,他在5月30日發(fā)表了題為“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世界?”的演講,斷言說,移動之后的下一個趨勢肯定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車聯網是無人駕駛技術的核心。目前很多車企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發(fā),人工智能一旦有突破性成果,將會快速推動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速度。

保時捷成立全新數字化公司

在4月份的時候,谷歌旗下DeepMind的人工智能圍棋系統(tǒng)AlphaGo擊敗了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引起了大家對人工智能、云計算的強烈關注。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皮查伊在前段時間也提道:“從長期來看,我認為,計算行業(yè)將從移動優(yōu)先轉向人工智能優(yōu)先。我們將在這一發(fā)展中處于領先?!?/p>

顯然,谷歌CEO所下的結論,跟硅谷風險投資公司菲諾克斯對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判斷非常相似??梢钥闯?,世界各大巨頭都在關注人工智能領域。

這對未來汽車業(yè)的發(fā)展有非常大的聯系。未來的車輛將會全面聯網,人工智能能夠學習和預測車主的愿望與希望采取的行動,并在后臺執(zhí)行被委派的任務。這兩年谷歌、蘋果和百度等互聯網行業(yè)巨頭紛紛進軍汽車領域,它們將加速人工智能在汽車行業(yè)的運用,各大主流車企自然也不甘人后,很多車企都在鉆研互聯網、人工智能跟汽車產業(yè)如何進行深度結合。

一向注重創(chuàng)新的寶馬汽車近期頻頻釋放信息,表示未來將向人工智能、降低單車生產的能耗、智能化未來以及內燃機向純電動車過渡四大方面進行發(fā)展。也就是說,未來寶馬集團將向“科技企業(yè)”轉型,并將致力于開發(fā)人工智能。

目前車企在這方面的最新行動是,保時捷汽車在5月27日成立了名為PorscheDigitalGmbH的全新數字化子公司,新公司將在互聯網汽車、智能交通工具以及自動行駛、數字化用戶體驗等領域實現創(chuàng)新技術。保時捷家族成員和保時捷監(jiān)事會主席WolfgangPorsche表示,保時捷計劃收購風險投資基金和新興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股份,這將會“使保時捷與快速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性公司以及人才更好地合作,同時也能接觸到更多新技術”。

可以說,當人工智能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汽車已經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人類的伴侶。

加快無人駕駛車輛研發(fā)進程

目前看來,實現自動駕駛從而躍升到無人駕駛階段,已經不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時間問題。未來汽車人工智能的一個發(fā)展方向就是無人駕駛,這是車友最關心的問題。已經有車企在中國提出了實現車輛高度智能化的時間表。在5月份神龍汽車發(fā)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期事業(yè)“5A+計劃”時,便提出無人駕駛線路圖:2016年結合主動停車輔助系統(tǒng)、自動巡航系統(tǒng)、車道保持輔助等先進技術系統(tǒng)的綜合使用,實現輔助駕駛功能;2018年部分實現自動駕駛,可以實現手離開方向盤駕駛,到2020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可以實現手離開方向盤、閉上眼睛駕駛,推進從“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發(fā)展路徑的實現。

而人口老年化嚴重的日本也很希望通過無人駕駛車輛來解放司機,多個日本車企表示,在2020年東京運動會舉行之際,將向日本市場推出無人駕駛車輛。

因此無論是車企還是車主,都樂于聽到“移動之后的下一個趨勢肯定是人工智能”這樣的判斷,這將會加快汽車行業(yè)智能化駕駛系統(tǒng)的研發(fā)進程,令智能感知技術、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技術更上一層樓。

目前看來,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除了需要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外,還需要各國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來支持這種車輛的上路,目前各國的法規(guī)也是束縛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南都記者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營銷高級副總裁高樂談及這個問題時,高樂表示:“我個人認為中國可能會是最先頒布關于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國家之一,可能會早于歐美國家,因為中國很多政府法律法規(gu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快速的調整?!?/p>

[責任編輯:張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純電動車
無人駕駛
車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