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是輪子滾出來的。近日,深圳迎來了多項輪子上的利好新政策——《深圳市新能源發(fā)展工作方案》和《深圳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臺。有業(yè)內人士分析,深圳新能源車市經過這幾年的積蓄,今年有望走上發(fā)展的快車道。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驅動力,新能源交通工具關系到我國的能源戰(zhàn)略。新能源汽車以耗能少、污染小、成本低等理念,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有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發(fā)展。由于我國能源消費大國的國情,發(fā)展新能源汽車被列入了國家戰(zhàn)略。在深圳這樣一座具有300萬輛機動車的城市,如果將街上的燃油汽車換代為新能源汽車,不僅能在節(jié)能減排上做出巨大的貢獻,還能檢驗深圳的政策創(chuàng)新能力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
然而,新產品從生產到使用不會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般順利。據公開報道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規(guī)劃的2015年產銷50萬輛目標已經無望完成。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路徑依賴”的概念,形容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一定的慣性,一旦進入一條路徑之后,就會對這條路徑產生依賴。燃油汽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在這項技術演進的過程中,能源生產、公共設施、消費習慣等各項因素基本成型。在這條發(fā)展了百余年的路徑上,新能源生產能力還跟不上,充電、充氣等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再加上習慣力量的制約,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的確是一件吃力的事。
如何打破路徑依賴?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如果僅僅只在停車收費、購車指標等“硬刺激”上給予“重賞”,恐怕還未必有這么多勇夫,還需要打造一個能滿足新能源汽車需求的運營環(huán)境。想象一下,在一個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還不完善的城市中,讓消費者欣然接受新能源汽車自然會有一定難度。比如,在車牌一號難求的北京,去年10月的第五期購車搖號的配置結果中,2724個新能源搖號指標,只收到1855個申請。因為,停車、充電、保養(yǎng)所引起的諸多問題,已經大大超過新能源車鼓勵政策所能帶來的利益。
由此看來,深圳推出的多項新政算是點中了要害,既突出了“新能源車當日路邊停車首小時免費”、“每年2萬個搖號指標指定給新能源汽車”等剛性利益,又采取“統(tǒng)籌設立了50億元新能源汽車扶持資金”、“年底新增1800個快速充電樁,研究探索在加油站加裝”、“要求慢速充電設施須納入新建建筑設計規(guī)劃”等措施,解決消費者使用新產品的后顧之憂。
推廣應用創(chuàng)新成果,不僅需要政策“強心針”,還需要政策“組合拳”,系統(tǒng)且有力地為創(chuàng)新擴散掃除障礙,增強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化解使用風險。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需要突出重圍,考驗的不僅是政策紅利的有效性,還需要不斷深化改革,釋放更大的制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