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金融時報》一直是各大英語新聞機構中描黑日本經濟的主力。因此,諷刺的是,金融時報集團現在竟被賣給了日本經濟新聞(日經)社。
位于倫敦的培生集團(Pearson)長期以來是《金融時報》的母公司。這筆據報道收購價為13億美元的交易引提出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是日經收購了《金融時報》,而不是反過來呢?這兩家公司的合作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英國人在日本人面前總是顯得高人一等。
但對于真正了解日本的人來說,上述問題不難解答。坦白講,日本仍然是上升中的大國,而英國繼續(xù)以較快的速度衰落。這在兩國的貿易數據中最為明顯。日本繼續(xù)保持大量的經常項目盈余。而就百分比而言,英國是所有大國中經常項目赤字最嚴重的國家(甚至比美國還嚴重)。在先進制造業(yè)的幾乎方方面面,日本人現在已經取代曾經令人敬畏的美國和英國競爭對手成為世界領導者。就連中國也嚴重依賴日本的先進材料、高科技零部件和尖端產品。相比之下,中國制造商幾乎沒有從美國和英國進口任何原材料。
這一切使人想到了威利·薩頓(Willie Sutton)在被問及他為什么搶銀行時所說的話:因為銀行有錢。英國公司出售給日本公司而不是反過來,因為日本有錢。
更大的問題在于,日本并不存在西方人眼中的自由媒體。日本媒體受到嚴格管控,是懷有強烈民族主義的日本政府的喉舌。雖然他們有時似乎顯得獨立自主,但這只是表象而非實質。例如,當他們報道公司丑聞時,這很少是出于西方人的自由調查理念,而是因為上級官僚機構決定要對不知天高地厚的個人和企業(yè)殺雞儆猴。
總之,關鍵的問題是《金融時報》將為哪個國家說話?!督鹑跁r報》的編輯們無疑將按照英國傳統(tǒng)堅持做自由的代理人,可能懷著在報道東亞新聞時繼續(xù)不偏不倚的希望,但就長期來說,這個希望將會破滅。不管愿不愿意,《金融時報》似乎注定將變成日本政府的另一個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