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摩托羅拉移動發(fā)布了新一代旗艦級Android智能手機Moto X,“美國制造”是首席執(zhí)行官丹尼斯·伍德賽德在發(fā)布會上重點介紹的Moto X的一大亮點。

8月1日,摩托羅拉移動發(fā)布了新一代旗艦級Android智能手機Moto X,“美國制造”是首席執(zhí)行官丹尼斯·伍德賽德在發(fā)布會上重點介紹的Moto X的一大亮點。然而,Moto X并不是首個高舉“美國制造”旗幟的科技產品,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在此之前都已經公布了各家的“美國制造”產品??萍季揞^回巢的背后,“美國制造”的暗潮正在涌動。

“美國制造”暗潮涌動

在Moto X的發(fā)布會上,丹尼斯面帶自信的笑容說道:“當訂購一部Moto X手機時,主流消費者會喜歡挑選各種不同色彩和材質的外殼,而通過由位于德克薩斯州沃思堡市的制造廠來制造Moto X手機,摩托羅拉移動能夠接收消費者這樣的訂單,并迅速向消費者發(fā)貨。”

摩托羅拉移動是美國一家老牌的手機廠商,但是在智能手機時代卻風光不在,最終落得被谷歌收購的下場。而Moto X是2012年被谷歌收購以來發(fā)布的首款Android智能手機,摩托羅拉需要它重新來證明自己,贏得消費者的尊重。于是,在軟硬件沒有革命性創(chuàng)新的情況下,個性化定制以及“美國制造”無疑是Moto X吸引美國消費者的亮點。

而如丹尼斯所說,個性化定制背后其實依托的正是“美國制造”,因為只有在本地生產才可能滿足快速向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的機器。這也就為什么Moto X發(fā)布之后,美國主流媒體評價“該款手機最大的亮點還是在于:它在美國制造”。在Moto X發(fā)布之前,摩托羅拉的發(fā)言人丹尼爾·麥克納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同樣也強調:“它由德克薩斯州沃思堡市的制造廠來完成,這使Moto X成為了史上首款在美國國內組裝完成的智能手機?!?

事實上,并不僅摩托羅拉手機扛起“美國制造”的大旗,谷歌早在一年前推出Nexus Q時就動過“美國制造”的心思?,F在看來,不得不承認Nexus Q是一款“古怪甚至失敗”的產品,但是在推出之后仍然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興趣,究其最大的原因正是“美國制造”。因為在一年前,貼有“美國制造”標簽的科技消費產品無疑是異類,而物以稀為貴,因此難免有一部分美國消費者買單。另外,據媒體報道,谷歌的眼鏡也將在美國本土生產。

科技巨頭蘋果同樣也抵不過“美國制造”的誘惑。2011年2月,在與硅谷大人物的飯局中,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問當時的蘋果CEO喬布斯“怎么才能讓iPhone手機的生產放在美國?”。當時的喬幫主絲毫不給總統(tǒng)面子,直接拒絕:“那些工作是不會回來的?!?

可是不到兩年之后,現任蘋果的CEO庫克在2012年2月就改變了主意。庫克在當時表示,蘋果公司在2013年將會在美國投資1億美元,在美國建造一個獨有的Mac電腦生產線,生產新款的Mac Pro。

除了摩托羅拉、谷歌、蘋果這些美國土生土長的科技巨頭決定重提“美國制造”之外,來自中國的PC制造商聯(lián)想在今年早些時候也宣布,將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新的ThinkPad工廠。聯(lián)想北美地區(qū)的負責人帕克表示,在美國生產電腦這是公司“全球本土化”戰(zhàn)略的一部分。

2007年到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希望重新振興美國制造業(yè)。2009年12月,美國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yè)框架》;2010年3月,奧巴馬政府又宣布“國家出口倡議”;緊接著當年8月,奧巴馬政府又提出《2010制造業(yè)促進法案》。正是在美國政府的號召下,“回歸美國”的潮流開始涌動,通用電器等美國公司紛紛表示將一部分生產線轉移到美國本土。

而在回歸美國制造的暗潮之中美國的科技巨頭表現得可謂非常給力。麻省理工學院在2012年研究報告中指出,14%的美國公司打算將一些生產回歸美國,而其中41%的電子制造企業(yè)以及40%的計算機制造企業(yè)期望將企業(yè)從中國遷回到美國。

巨頭回巢的綜合考慮

表面上看,科技巨頭做出回巢的決定似乎是在配合美國政府的號召。然而,公共關系并不是推動“美國制造”這股暗潮涌動的主要原因,“我認為出于政府關系的考慮占比不會超過5%,主要的原因還是對總成本的考量?!惫铩つ獫烧f。

莫澤在芝加哥成立了“回流計劃”的組織,該組織幫助企業(yè)比較在國內和國外生產的真實成本,同時也追蹤那些正在回巢的企業(yè)的歷程。莫澤介紹說中國工資每4年翻一倍,“盡管中國的工資水平相對于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來說仍然是九牛一毛,但是不斷上漲的運費、產品的質量問題以及遠離總部而產生的無形的成本疊加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這些公司開始重新思考‘回歸美國’的原因?!蹦獫烧f。

對于美國的科技巨頭來說,雖然中國以及亞洲市場的分量很重,但是美國本土市場始終是最重要的。7月23日,蘋果公布第三財季(第二自然季)財報,在美洲地區(qū)蘋果的營收達到144億美元,上一財季為140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28億美元,環(huán)比增長3%,同比增長12%。蘋果美洲市場的營收貢獻已由一年前的36.6%,提升到如今的40.8%。因此出于運費成本的考慮,尤其是隨著近年來不斷上漲的航運費用促使一些科技巨頭不得不重新衡量“美國制造”的得失。

從產地到銷售地,運輸距離越遠,其運輸成本就越高,除此之外運輸的成本還表現在運輸過程所耗費的時間。所謂時間就是金錢,“時間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昂貴,尤其對于科技消費產品來說更是這樣?!辈ㄊ款D咨詢集團(BCG)高級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哈爾·瑟金說,“這一點在智能手機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一款智能手機發(fā)布之后,很快就會有另一款手機不管是在處理器的速度還是在屏幕的分辨率或者設計上緊跟而來。

“在本質上,科技就是一個易腐爛的東西。”瑟金說,“事實上,在產品裝進集裝箱跨越太平洋這段時間里,這個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就在逐漸消失?!彼詮慕洕慕嵌葋碚f,在美國建立生產工廠對于這些科技巨頭來說非常有必要,因為他們有利于縮短從工廠到顧客的供應鏈條,從而為自己贏得競爭優(yōu)勢。

“任何時候,在你和你的顧客之間存在一條國際分界線,都可能是一個風險?!蹦ν辛_拉的供應鏈和運營高級副總裁馬克·蘭德爾說,“所以MotoX能夠從我們的德克薩斯工廠運輸到我們的運營商伙伴,甚至直接送到我們的顧客手中,我相信這對于解除風險都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美國制造”雖然要承擔非常高的工資成本,但是卻有利于降低運輸成本以及時間成本。除此之外,蘭德爾認為在本地生產也可以使產品的更新升級更加容易,“當你讓工程師和運營的家伙放在一起工作的時候,好東西更容易產生?!碧m德爾表示,這意味著產品迭代加速,同時也更容易親近客戶,從而使公司在判斷需求以及應對變化的能力得到改善。

另外,美國制造業(yè)聯(lián)盟主席斯考特·保羅還指出,“美國制造”帶來的廣告效益非常明顯,它所產生的積極效果遠遠不止體現在科技產品本身上。據波士頓咨詢集團最近針對5000名消費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受訪者愿意為標有“美國制造”的產品支付更多費用,其中也包括了電子產品。保羅說:“標注‘美國制造’本身就是一種廣告宣傳,而在美國制造的產品還能得到許多政府官員的支持,他們也愿意向企業(yè)提供更多優(yōu)惠政策?!?

對“中國制造”影響幾何?

美國巨頭回流到底會對“中國制造”產生多大的影響呢?由于美國巨頭的回流還處于初期,因此并沒有具體的數字結論。但是最近河南省商務廳公布的一組數據卻可以從側面反映問題。

河南省商務廳最近披露的數據顯示,受“蘋果手機出口疲軟”形勢影響,今年1-6月份,富士康河南工廠的實際出口手機比計劃進度減少了1000多萬部。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河南全省上半年GDP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2.9個百分點。

中國媒體在報道中寫道:“富士康實際上已經在拖累河南經濟,這距離富士康大舉進入河南還不滿三年時間?!?其實,不僅河南,四川、山西等地的經濟也同樣受到富士康的直接影響。

反觀美國,因為摩托羅拉決定將Moto X放在美國本土生產,作為摩托羅拉組裝合作伙伴,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制造商偉創(chuàng)力為了確保Moto X訂單供應,該公司計劃為沃思堡新增2000個工作崗位。

與此同時,隨著摩托羅拉、蘋果這些科技消費產品公司將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也將促使元器件供應鏈上的廠商逐漸回歸美國。據了解,英特爾、康寧以及三星芯片工廠等上游廠商已經表示將在美國投資建廠。

不過目前情況,美國制造更多的還是“美國組裝”,因為美國當地的元器件供應鏈條并不完善。也正因此,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認為回歸美國將成為大勢所趨。美國工商理事會會長阿蘭·唐納森就表示:“事實上,幾乎沒有國家級別或者世界級別的數據表明美國制造業(yè)從經濟衰退中恢復,當然就更別說去和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競爭了?!?

相反,元器件供應鏈條完善正是“中國制造”多年發(fā)展積累的優(yōu)勢,也是“中國制造”之所以稱霸世界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表示:短期內美國公司大規(guī)?;亓鞯目赡苄圆淮蟆2ㄊ款D咨詢集團也表達同樣的看法,2015年之后,美國才可以看到再工業(yè)化產生的初步效應。美國公司的回巢不能改變中國目前制造業(yè)大國的地位。

不過,哈爾·瑟金在肯定上述人士的觀點同時,也提出自己另外的看法?!叭绻渌景l(fā)現回歸美國制造是有利可圖的,那么這種趨勢毫無疑問將會繼續(xù)?!鄙鹫J為蘋果、谷歌、聯(lián)想以及摩托羅拉目前的這些行為將使其他公司重新評估將工廠放在什么地方。

“長期來看,這種(回流)趨勢是非常樂觀的?!鄙鹫f,“時間將會證明其他公司是否跟進,以及跟進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支持美國制造的討論一直持續(xù)的話,我們可以看見越來越科技消費產品披上‘美國制造’的商標?!?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美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