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在研究這一問題,試圖克服種種弊端。隨著各大廠商越來越重視這些新穎的電池技術,他們的開發(fā)進度也有望進一步加快,并最終為我們生產(chǎn)出速度更快、跑得更遠的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推廣最大障礙:鋰動力電池大而重 充電慢

  (圖片來源Thinkstock)

  拉荷亞(La Jolla)和山景城(Mountain View)同屬于美國加州,一個是富豪聚集地,一個科技味十足,在這兩個地方,你都可以瞥見未來——汽車的未來。在這兩個地方,每一秒鐘都能看到特斯拉、日產(chǎn)Leaf、豐田普銳斯,或者與之類似的車型。這些電動或混動汽車自然地穿梭于車流之中,而很多企業(yè)、商場和家庭也都安裝了充電樁。

  如果汽車廠商果真能讓電動汽車夢想成真,眼前的這番景象就將在未來的某一刻普及開來。事實上,這些廠商都在花費大筆資金實現(xiàn)這番愿景。問題在于,如何將電動車的需求從這兩座城市擴大到整個美國?

  在加州的另一個地方,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汽車最近提出了一份計劃,準備在美國西南部某個尚未披露的地點建設一座巨大的電池工廠(這是最近的熱門話題)。這個所謂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預算50億美元,計劃到2020年為50萬輛汽車生產(chǎn)鋰電池——這比2013年的全球產(chǎn)量還高。

  可是,等到工廠建成時,特斯拉的計劃是否會過時呢?有人認為很有可能。IHS Automotive高級規(guī)劃總監(jiān)菲爾·戈特(Phil Gott)認為,特斯拉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很可能過于倉促”。目前正在開發(fā)的新技術可能提供更好的選擇,解決專家眼中的一大電動汽車發(fā)展障礙。

  這些汽車面臨的一大問題在于,電池又大又重,因此每輛汽車上所能安裝的數(shù)量非常有限。例如特斯拉Model S的電池組大約2米長,1.2米寬,需要沿著汽車的地板安裝。這種頂尖車型單次充電的續(xù)航里程約為300英里(482公里),日產(chǎn)Leaf略高于80英里(128公里)。不僅如此,充電速度也比加油速度慢得多。

電動汽車推廣最大障礙:鋰動力電池大而重 充電慢

  由于要定期充電,而且每次充電都耗時長久,以至于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圖片來源Thinkstock)

  那么,如何才能生產(chǎn)出更好的電池呢?從本質上講,電池都包含正負電極、分離器和電解質。很多不同類型的材料都可以充當電極,不同的材料組合所能存儲的電量各不相同。然而,電池壽命和安全特性也會隨著材料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所以必須要做出一些妥協(xié)。鋰電池很受歡迎,但由于可能在飛機上引發(fā)火災,因此運輸時受到一定的限制。比鋰電池更易反應或更不穩(wěn)定的電池都很危險。但找到合適的組合便可獲得巨大回報。

  電池技術經(jīng)過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最初使用的是鉛酸電池,這種體積巨大的電池至今仍在汽車上廣泛使用。之后便是鎳鎘電池,這種充電電池開啟了便攜技術的新時代,催生了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各種設備,甚至還包括你童年記憶中的遙控汽車。然后就輪到了鎳氫電池,它的容量(也稱能量密度)擴大了一倍?,F(xiàn)代化的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都采用了鋰電池。

  今后的電池技術將會采用更加復雜的名稱,例如鋰鈷鎳錳氧化物電池。這些材料的屬性非常復雜,而目前的工作不僅是要搞清楚這些材料為什么能起效,還要搞清楚它們起效的方式——電子在材料中移動時遵循的基本物理原理。

  “我們正在開發(fā)一些材料,可以將目前的能量密度翻番?!敝ゼ痈绨⒇晣覍嶒炇也牧峡茖W家丹尼爾·亞伯拉罕(Daniel Abraham)說,“我們先想象出各種可行的材料,然后再嘗試在實驗室里合成出來?!?/p>

      電動汽車推廣最大障礙:鋰動力電池大而重 充電慢

  特斯拉汽車這樣的公司已經(jīng)進一步拉近了電動汽車與主流用戶之間的距離(圖片來源:AFP/Getty Images)

  目前最受關注的就是鋰氧電池和鋰硫電池。如果能夠成功,鋰氧電池將比目前的鋰電池實現(xiàn)一個數(shù)量級的跨越?!斑@是當今的一大熱門領域?!眮啿闭f。

  事實上,大眾汽車最近就透露,該公司正在研發(fā)鋰氧電池。由于開發(fā)工作正在進行過程中,所以他們并未披露具體使用的化學和材料成分。該公司的工程師甚至不肯透露這項技術是否已經(jīng)在汽車上進行過測試,還是仍然沒有走出“實驗室”。

  不過,盡管這項技術頗具革命潛力,但要生產(chǎn)出性能穩(wěn)定、安全可靠、續(xù)航長久的鋰氧電池,仍然需要面臨很大的技術挑戰(zhàn)。目前為止,電極仍然不夠穩(wěn)定。

  但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在研究這一問題,試圖克服種種弊端。隨著各大廠商越來越重視這些新穎的電池技術,他們的開發(fā)進度也有望進一步加快,并最終為我們生產(chǎn)出速度更快、跑得更遠的電動汽車。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網(wǎng)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wǎng))”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wǎng)或本網(wǎng)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wǎng)微信
動力電池
電動汽車
充電樁
中國電池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