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隨后三星、索尼、高通、谷歌、蘋果、果殼、咕咚、智器、土曼等眾多中外廠商,已先后推出了各種可穿戴設備,但是該市場并未起量。如前所說,仍

盡管隨后三星、索尼、高通、谷歌、蘋果、果殼、咕咚、智器、土曼等眾多中外廠商,已先后推出了各種可穿戴設備,但是該市場并未起量。如前所說,仍處于市場起步期。究其原因,一是顯示、電源和操控等技術;二是價格,一副眼鏡動輒近萬元,一塊手表功能有限,售價高達一兩千甚至三四千元;三是沒有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還是那句話,用戶體驗不夠好。

可穿戴設備與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不同,市場應用非常分散。因此,殺手級應用也應根據這一特點開發(fā)。再期望靠一種產品通吃若干應用的情況恐怕不現實了。

還有,國內廠商由于原創(chuàng)能力不強,基本是模仿海外大廠商的設計,小富即安的心里太強,不去認真潛心琢磨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多產品是為了急于掙錢而匆忙上市。

更可悲的是,有些廠商,多是一些大廠商,看到別人做可穿戴設備,而且是市場熱點,為了體現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技術能力,而盲從地推出產品。消費者不用腳投票才怪呢。

宣傳不靠譜

就目前發(fā)展狀況而言,大多數可穿戴設備只是追求表面時髦,中看不中用。對消費者而言,實際用處不大,而且市場的宣傳上言過其實,不太靠譜。

以面向一般醫(yī)療和健康的可穿戴設備為例(重病患者除外)。

消費者知道了血壓、脈搏心率和血糖等數據后,他們能做什么呢?目前,給消費者提供的大數據分析功能非常欠缺,把數據通過無線網絡送到醫(yī)院分析,效果也未必好。現在大醫(yī)院的醫(yī)生治療患者及處理他們的病理數據都忙不過來,有誰會去關注這些普通的健康數據呢?傳給社區(qū)醫(yī)院醫(yī)生去分析、診斷?在目前中國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他們的責任心和服務態(tài)度靠譜嗎?如果傳給專門的健康保健醫(yī)院,那么,高昂的收費也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承擔的。而如果沒有相應有效的醫(yī)療或健康建議或方案,那這些數據就沒有什么太大意義了。

另外,筆者每次在展會上看到智能手環(huán)、手表等,都會問展臺工作人員,你們的產品所測得的數據有多精確呢?得到的回復無一例外,我們的產品雖達不到醫(yī)療級,但健康級精度絕對沒問題。再問,有什么資質證明嗎?這時的回復就只剩沉默無語了。不過,還是有一位廠商說出了實情:其實,國內大部分智能手環(huán)、手表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新奇、炫酷和時髦的心理,所謂的數據采集有很多沒用或不準確的數據信息,至于建立健康數據病歷只是銷售噱頭而已?,F在可穿戴設備這么熱,不這么說,我們怎么賣出去呀?

智能運動鞋的情況也類似,采集的運動中的各種人體數據并未能夠真正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充分合理的利用。

因此,所有上述這些因素必然導致可穿戴設備的實際用處大打折扣。

對于智能手表,筆者與很多消費者一樣,一直對智能手表廠商宣傳的電話或短信提示、導航、計步器及健康管理等功能有較大疑惑。

智能手表的屏幕太小,用于導航和健康管理等功能,用戶體驗能好嗎?筆者就曾試過兩次,由于屏幕小,在觸屏上,左右滑動尋找相關功能就很不方便。即使找到功能頁,因為所顯示的字體太小且數量有限,看著很不舒服。周圍的環(huán)境光不太好時,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幾百元的便宜手表功能更少,數據準確度偏差更大;貴的1、2千元、甚至3、4千元的,性價比真不如同價位的智能手機。

此外,用智能手表這么小的屏幕去看高清視頻,筆者在一次觀展時特意做了一個小調查,對12家智能手表展臺前的57個年輕觀眾詢問的結果是,52人(約占91%)表示不會看視頻,因為眼睛會太累,不如用大屏手機看視頻舒服。

如果用計步器功能,可以選擇價格便宜很多的智能手環(huán),沒必要多花幾倍的銀子。而且,智能手表和手環(huán)的計步器功能前面已經談過,由于沒有相應的專家建議,并不實用。且消費者很少能夠長期堅持使用該功能。

另外,智能手表的功能差異化不止是與同類產品比,還要與現有的其他產品比。其實,現在智能手表的很多功能都可在智能手機上實現,電話、短信提示等可省去掏手機的幾秒鐘,但有幾個消費者愿意再為這些雞肋功能花上千元的冤枉錢呢?

可能有廠商在產品上市前送給員工或客戶試用過,但不妨讓員工自掏腰包購買自己開發(fā)出的產品試用一段時間,因為免費試用和自己掏錢體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否則,市場會無情地證明你的一廂情愿。

不用太過慮隱私問題

至于智能眼鏡會涉及到侵犯他人隱私,有些公共場所禁止使用的問題,筆者覺得,隨著相關管理規(guī)范和技術的發(fā)展,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解決。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中國電池網
小米官網
可穿戴產品
華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