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筆者參觀了位于深圳西鄉(xiāng)某工業(yè)區(qū)的一間工廠。和之前筆者去過的許多工廠一樣,這家工廠也是從做代工開始,之后慢慢把重心轉到了自主品牌上。負責人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順利轉型,除了和長期進行代工積累的經驗分不開外,產品本身技術含量并不高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沒錯,或許你已經猜到了,他們是做移動電源的,又是做移動電源的。
不過,和一些之前從來沒做過電源卻進入移動電源行業(yè)的工廠不同,這家工廠在接觸移動電源之前已經是行業(yè)內小有名氣的工業(yè)鋰電池生產工廠了。而在被問到為什么要做移動電源時,該負責人誠實地回答:“因為那時候大家都在做,而且都賺錢了?!?
沒錯,2012年堪稱移動電源的“黃金年代,和某年的中國股市類似,只要你進來,就能賺錢。無論大小工廠,在那個時候都一窩蜂涌入移動電源市場,一時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好不熱鬧。在閑聊中,這位工廠負責人曾經多次嘆息過當時進入移動電源市場時慢了半步,整個市場已經到了“繁榮后期”,錢賺沒有“先行者”多。
到了2013年中期,過度膨脹的市場開始顯現(xiàn)出危機,不少代理商因為銷不出或開始囤積庫存,不少殺入移動電源市場的小工廠因為沒有退路只能倒閉。雖然業(yè)內人士一直在期待iPhone 5S和iPad Air的出現(xiàn)能夠讓市場出現(xiàn)轉機,但實際情況是一兩款旗艦新品的出現(xiàn)根本挽救不了“一潭死水”的局面,除了春運那陣有廠商借長途列車回家的人潮賺了一筆以及幾個大廠還在掙錢以外,其它堅持下來的廠子許多都在艱難中前行。關于這方面的一些細節(jié),可以參考雷鋒網一篇名為《小型制造企業(yè)的困局:敢問路在何方》的文章。
當然,眾多廠商的進入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個移動電源行業(yè)“魚龍混雜”的局面。許多小作坊式的制作使電視中經常會出現(xiàn)“某某移動電源爆炸”的新聞,而由于遲遲沒有出臺行業(yè)規(guī)范,導致產品虛標、轉換率作假已成為行業(yè)內公開的秘密。另外,太多“公模”化雷同產品的出現(xiàn)也讓不少人出現(xiàn)了審美疲勞。
在聊天過程中,該負責人也向筆者詢問了可穿戴設備的一些情況,這讓筆者不禁思考,作為別人眼中又一個火起來的行業(yè),可穿戴設備會不會成為移動電源之后廠商們的新“戰(zhàn)場”呢?
就這個問題,筆者與幾位工廠老板進行了交流,得出的答案是:暫時不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雖然深圳中小工廠的執(zhí)行力和山寨能力都很強,但是相對于移動電源行業(yè),可穿戴設備的技術門檻還是要高很多的。移動電源行業(yè)的產品之所以泛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少小的作坊甚至是個人都能組裝它們,這其中幾乎沒有技術含量,而可穿戴設備則基本上可以排除這類人群。
2. 今年雖然被不少人稱為“可穿戴元年”,但并沒有任何一款產品成為整個行業(yè)的“標桿”,這就讓廣大小企業(yè)沒有了“模仿”的“范本”。而自主開發(fā)的風險又很大,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yè)一般不會去冒這個風險。
3. 目前許多工廠還是抱著“不懂所以不做”的態(tài)度,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表示沒有用過可穿戴設備,不會對可穿戴設備產生任何評價。
4. 移動電源之所以市場大是由于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后的需要,但目前在可穿戴設備上并沒有這樣的“剛需”。
當然,世界是瞬息萬變的,筆者也不能保證哪一天以上的推論就被“打了臉”。如果那一天真的來臨,筆者只想問,這個“戰(zhàn)場”又能火爆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