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關于《北京市私人購買純電動車小客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進入審批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購買電動汽車可以不參加搖號,還有最高12萬財政補貼,這對于久未搖上號又急于用車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但《管理辦法》具體何時能出臺,消費者關心的補貼、充電設施是否能如期到位等信息外界仍不知曉。
本周,記者以私人購買純電動車消費者的身份向市科委、市電力公司及車企相關負責人咨詢發(fā)現,《管理辦法》出臺時間還不確定,其中僅充電樁一項就成為了攔在私人購買電動車路上的“絆腳石”。
有車沒樁
4月9日,記者通過北京市科委主管新能源汽車的部門了解到,雖然目前《管理辦法》尚未出臺,補貼及充電基礎設施等政策未定,但私人若想體驗并購買純電動車還是有渠道的。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會加大對電動車的推廣力度,4月2日起,北京市民只要登錄“電動北京”官方網站就可報名參加電動車試駕。
記者從相關報道中獲悉,市科委在2013年1月下旬曾稱,新能源汽車免搖號已成定局,政策公布之前會招募100名志愿者,提前免搖號購車。
記者隨后撥通了志愿者選拔的報名熱線,得知記者有意體驗并購買純電動車后,工作人員細致地詢問并登記了記者的相關信息,包括是否為北京市戶籍,有無駕照和固定停車位,是否已有傳統汽車等問題。在逐一細問過后,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核實后才能給予答復,然而至于具體時間,工作人員并不確定。
在與該工作人員交談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共有幾百人報名志愿者選拔活動,但真正能使用上純電動車的不足百人,且均為示范單位用戶,如黨政機關、企業(yè)等。也就是說,私人目前還未有一輛純電動車上路,“他們多是因為充電樁安裝問題得不到解決”。
然而,記者此前已經得知,市科委今年計劃在市區(qū)內新建6000個充電樁。但這6000個充電樁何時建成、是否面向私人,該工作人員沒有確認,只是表示“正在等待審批”。
裝樁方案未拍板
個人安裝充電樁該找誰?
記者向所住小區(qū)打聽了私人裝充電樁相關事宜,小區(qū)物業(y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征求業(yè)主委員會的意見,需要記者填寫一份申請,等待審批。另外,還要協調消防部門,以防消防檢查時看到安裝了充電樁,認為不安全被罰款。此后,便可向北京市電力公司提出申請,等待技術工程師前來看現場,提出施工方案。
記者隨后致電北京市電力公司,業(yè)務人員得知記者要安裝私人充電樁,表示要咨詢相關知情人士。然而,讓記者驚訝的是,在電話中稍等片刻后,工作人員向記者說:“目前政策還未出來,不對私人開放充電樁業(yè)務。”工作人員還稱,目前尚無一例私人純電動車充電樁的業(yè)務,如果是集團業(yè)務,可以免費安裝。
隨后,記者又找到北京市電力公司唯一負責充電樁業(yè)務的華商電動車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據了解,北京華商電動車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電力公司全資子公司,主要開展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動力蓄電池租賃配送、充換電設備租賃等與電動汽車相關的服務業(yè)務。此前,位于北京大屯、航天橋等地的充電設施均由此公司負責建設。
在記者聯系到華商電動車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運營主管馬先生后,馬先生介紹,目前私人電動車安裝充電樁方案已提交給上級單位,未拍板前不進行對私業(yè)務。當記者進一步問及方案內容時,馬先生表示暫時還無法透露。
但馬先生說,今年對私業(yè)務將會逐步展開,具體何時得等上級單位安排。
裝樁自費
電力公司方面對私人安裝充電樁方案尚未確定,記者隨即與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取得聯系。
位于北京大興區(qū)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的北汽負責人陳先生向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私人安裝充電樁必須要有固定的停車位,這是必要條件,這樣買了車回去,在公共場所私人充電尚不開放的情況下也好有地方充電滿足日常用車。
陳先生向記者透露,未來私人充電樁的安裝會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由用戶出錢,總計費用1.6萬元(樁5000元,施工費用1.1萬元)。陳先生認為,在今年補貼政策尚未明確的情況下,自己掏錢買車又買樁實在不劃算。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購買北汽E150純電動車,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電動車價格高達20多萬,加上買樁、購置稅的費用,沒有30萬辦不到,遠比補貼政策下15萬元以內交付高了一倍多。所以目前尚無一輛私人純電動車交付。
而另一種方式,由車企給用戶配備專用的電動車充電線,需要用戶向電力公司申請專用電表,雖不用用戶掏錢,但充電不一定方便。一車一表的方式對于住在低層的用戶尚可,但住得太高就難免不合實際。陳先生說,以上兩種方式都需要業(yè)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小區(qū)物業(yè)、消防部門協商好。
此前,有報道稱充電樁將免費安裝,但北汽新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部王部長向記者確定,目前電力公司應允免費安裝的電樁是對示范單位的,不對私人。在他看來,目前市場積極鼓勵私人純電動車發(fā)展,但困難重重,不僅僅是私人安裝充電樁的問題,上牌政策的不明朗也會導致上路困難。其中緣由,企業(yè)方面表示暫不方便說明太多,他們只稱在等待市科委與交通委的協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