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新聞》日前撰文稱,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有較明顯增長趨勢,但要想真正“起飛”尚需時日。文章稱:迫于空氣污染帶來的壓力,北京和上海已開始為由非本地汽車制造商制造的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售提供補貼。
中國首屈一指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汽車公司董事長王傳福對此感到歡欣鼓舞,其向國內(nèi)媒體宣稱,中國的"環(huán)保"汽車銷售終于達到了"一個拐點"。王傳福說得沒錯。在有其它城市期望效仿北京和上海的情況下,中國今年的電動汽車銷量將會增長。但是,不要期待電動汽車市場能很快蓬勃發(fā)展,這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個障礙是缺乏公共充電網(wǎng)絡。
比亞迪汽車公司、江淮汽車公司、上海汽車工業(yè)(集團)總公司以及數(shù)家全球性汽車制造商都在中國銷售電動汽車。但充電站的建設已經(jīng)滯后。三年前,中央政府曾指示國有電力公司和石油公司建設這些充電站。但這些公司并不情愿這樣做,因為對建設這些充電設施缺乏激勵措施。以中國最大的電網(wǎng)運營商-國家電網(wǎng)為例。原先預期到2015年時,其應建成4,000座電池充電站。但到2013年底時,其僅建成了400座。
據(jù)總部設在上海的汽車市場研究公司蓋世汽車網(wǎng)稱,在上海這個擁有2,500多萬人口的城市,到去年底時僅安裝了12座充電站。北京的空氣污染平日即達到了危險水平,然而這座擁有2,000萬居民的城市去年12月時也僅有69座充電站。據(jù)當?shù)孛襟w稱,這就是為何打算購買電動汽車的北京居民中有40%放棄該想法的原因。
另一個妨礙電動汽車銷售的因素是各個市政府采取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
為了鼓勵各個城市給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提供補貼,中央政府允許其為本地汽車制造商保留高達70%的補貼,而其余部分才會留給來自其它城市的汽車制造商。然而,在去年之前,各個城市均拒絕為非本地汽車制造商提供補貼。
隨著空氣質量的迅速惡化,各個市政府終于開始放棄其地方保護主義政策。本月,北京和上海已允許非本地汽車制造商獲得享受電動汽車補貼的資格。但地方保護主義仍陰魂不散。目前,中央政府為每輛電動汽車提供了高達57,000元人民幣(9,194美元)的補貼,并為每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提供了33,250元人民幣的補貼。
另要求各個市政府提供與中央政府激勵措施相配的地方補貼。然而,北京市政府已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從其符合條件汽車列表中排除。為何會這樣? 因為北京市想確保僅生產(chǎn)電動汽車的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能獲得盡可能多的補貼。
據(jù)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稱,去年,在中國僅售出了14,604輛電動汽車和3,038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2014年,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將會遠遠高于去年那個微不足道的數(shù)字。
但如果中國不建立更多的充電站并遏制各個市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電動汽車銷量仍將是微乎其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