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揚認為,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轉型電動化的道路絕對沒有錯。

董揚:汽車電動化的方向沒有錯

近來,國際國內都出現了一系列指向放緩汽車電動化進程的動態(tài)和輿論導向,主要有:

美國政府放緩了對于汽車產品電動化轉型的比例要求,歐洲也放緩了對于全面禁止內燃機的要求。

一些國際大公司也放慢了全面轉型電動化的步驟,某著名日本汽車企業(yè)家還斷言,電動汽車只有30%的市場需求,全面電動化是不正確的。連馬斯克也講,今年電動車市場增長達不到預期。

國內電動汽車競爭日益激烈,大部分企業(yè)虧損經營,價格大戰(zhàn)愈演愈烈。

于是國內有人質疑:全面電動化轉型到底對不對?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讓我們走上了電動化的“羊腸小道”,人家又回頭去走油車的“陽關大道”?中國汽車企業(yè)是不是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此筆者認為,雖然上列現象確實存在,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轉型電動化的道路絕對沒有錯。

第一,推動汽車電動化轉型有兩大動力,一是社會需求,二是個人用車體驗。社會需求是指電動化轉型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以緩解石油供應依賴,可以降低有害氣體排放。個人用戶體驗主要是指用電成本明顯低于用油成本,電動車動力性能好、開車爽,電動車日常維護成本低。目前,在普及初期,電動車還有購買成本偏高,充換電不夠方便等不足方面。對比這兩大因素,社會需求是政府應該考慮的事,而個人用車體驗才是真正的市場推動力。在普及初期,個人用車體驗的好處不明顯,而不便之處卻很明顯。而且這些也不便之處,需要普及之后才能完全解決。所以各國政府對于汽車的電動化轉型,都制定了鼓勵措施,包括采取補貼、減稅等措施,旨在解決普及初期的用戶體驗不足問題。這是電動化轉型的第一階段。待電動汽車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成本明顯下降,充換電基礎設施初具規(guī)模,用戶體驗優(yōu)點明顯,電動化轉型便進入市場推動為主的第二階段。

中國目前已進入市場推動為主的第二階段,而歐美日等市場還停留在政府推動為主的第一階段。首先我們發(fā)揮了中國的體制優(yōu)勢,全社會共同推動電動化轉型,我們建成了最強大的動力電池生產體系,動力電池價格進入平價區(qū)間。據國際能源署兩年前研究,中國電動汽車僅比同等級傳統(tǒng)能源汽車價格高10%,而世界其他地方則高40%。其次,中國還建設了全世界最強大的充換電網絡,由于各地方政府都在全力發(fā)動,充換電基礎設施還有望更快地發(fā)展。據春節(jié)到海南旅游的朋友講,充換電已相當方便。海南的今天應該就是我們其他地方的明天。因此我們應該相信,電動化轉型在世界其他地方遇到的困難,我們大多數已經逾越,中國的汽車電動化已進入市場推動為主的階段,而且個人用車體驗會越過越好,逐漸明顯優(yōu)于燃油車。因此,電動化趨勢不會被逆轉。在此,筆者還愿意做出一個大膽預測,在中國市場,在3~5年后電動汽車個人用車體驗有明顯優(yōu)勢時,會出現加速替代的“諾基亞時刻”。

第二,歐美日的電動化轉型,確實難度比預想的大,進程適當放緩也是順理成章。仔細分析他們的電動化進程,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原本有一個電動化進程的規(guī)劃,后來發(fā)現與中國相比,進度太慢了,于是他們提出了更加激進的計劃。新計劃實施幾年后,又發(fā)現難度很大,在中國市場看來貌似容易的事情,在歐美日做起來并不容易,于是現在又根據實際情況放慢了腳步。究其原因,主要是體制不同。我們有舉國體制,而他們只能按照市場規(guī)律循序漸進。筆者在此也無意指責他們體制落后,應該是各有所長,各得其所。中國的舉國體制產業(yè)轉型進步快,而他們按市場規(guī)律程序循序漸進,成本更小。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我們的體制更適合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既不要妄自尊大,也毋需妄自菲薄。

他們電動化轉型的主要困難在兩方面:一是沒有建立強大的動力電池產業(yè)。結果是依賴進口,并且成本高,進而牽動電動汽車價格明顯高于傳統(tǒng)燃油車。二是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沒有中國快。二者疊加,用戶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所以市場增長緩慢。有人說是因為中國補貼多,所以市場發(fā)展快。其實不是的。仔細對比,會發(fā)現他們的補貼額一點都不比我們少。

他們肯定已經發(fā)現了問題。除了動力電池有一定基礎的日本和韓國以外,美國提出了削減通脹法案,歐盟提出了電池新法。目標都是一個,就是建立自己的動力電池產業(yè)。但是筆者認為,這兩個方案都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排斥或者限制中國動力電池產業(yè)參與。不利用中國強大的動力電池產業(yè)生態(tài),會造成歐美動力電池產業(yè)建設速度慢、成本高的結果,最終影響整車的競爭力。屬于殺敵三千自損一萬,不合算的。因為中國有占世界1/3的汽車市場,中國已經建成了強大的動力電池產業(yè)。你不讓我錦上添花,卻失去了自己需要的雪中送炭。

最后多說一句,對于合成燃料(e-fuel),筆者并不看好。雖然它符合碳中和要求,可以繼續(xù)用于內燃機,緩解碳中和過程的難度,但成本不會比傳統(tǒng)石油燃料低,將來與普及后的電動汽車相比,個人用車體驗會差很多,恐怕很難普及。

第三,如何看待中國汽車市場的“內卷”?這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結果,但也符合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

首先,大打價格戰(zhàn)是產業(yè)大轉型中幾乎必然出現的現象。幾年之內,傳統(tǒng)油車失去了1/3市場,企業(yè)排名大幅度易位。打價格戰(zhàn)可能死,不去激烈競爭肯定死,企業(yè)很難置身事外。

其次,絕大部分企業(yè)都是理性的。雖然不少企業(yè)生產電動車,按照完全成本口徑算,處于虧損狀態(tài)。但是絕大部分企業(yè),生產電動汽車,是有“邊際貢獻”的。用大白話說,就是有毛利,越多賣車,越少虧損。企業(yè)家是不會因為政治表現,而真做虧損買賣的。舉一個例子:2019年下半年,政府補貼減去了3/4,不少企業(yè)生產電動車是真正虧損,于是他們就削減了產量,結果是全國電動汽車產銷量低于前一年。2020年以后,電池降價了,生產電動車又有了毛利,于是產銷量大幅增長。

第四,希望政府對于電動汽車,作為階段性領先的產業(yè)來管理和支持。

一是不希望政府用審批項目的辦法,來控制產能,緩解競爭。對于弱小的產業(yè),資源和生產要素不足的產業(yè),政府采用審批項目的辦法,集中資源,控制市場競爭,是有助于發(fā)展的。中國汽車產業(yè)當年也有這樣的經驗。但現在中國電動汽車已經發(fā)展很好,再采用項目審批的辦法管理,弊大于利。至于地方政府超越市場規(guī)律的過度補貼和招商,中央政府當然應該規(guī)范之。

二是支持基礎研究。由于我國長期經濟比較落后,所以基礎研究一直是各產業(yè)的短板,電動汽車也是如此。比如對于國際上比較看好的固態(tài)電池,就應該由政府設立專項研究,補上短板。

三是引導建立有利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強化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法規(guī)管理有利于新技術試驗應用,國企管理包容技術創(chuàng)新上的失誤。

四是支持中國汽車產業(yè)走出去。重點由汽車產品作為商品出口,轉向在海外建廠生產。動力電池產業(yè)就更應該走出去,這既是我們貼近市場,引領技術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的大國擔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貢獻。

當然,汽車的電動化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產品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充換電設施建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各細分市場適合的補能模式尚需在市場發(fā)展中演進,廢舊動力電池再利用和回收體系尚待建立,電動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融合發(fā)展還剛剛開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還需要政府和全國各行業(yè)的繼續(xù)支持。(作者系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盟理事長)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鋰電池
動力電池
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