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晚Tesla 在其官方網站上發(fā)布了一份關于其在Q4 業(yè)績報告中提到的“超級電池工廠”詳情的文件,包含的主要信息如下:
1. 目前正在美國選址,工廠年內開始建設,2017 年投產,2020 年達產;
2. 達產后能實現35GWh 電芯/50GWh 電池包的年產能,對應約50 萬輛Model S 的電池需求,相當于2013年全球鋰電池產量總和;
3. 2017 年投產時實現的電池包生產成本將較目前水平降低30%以上;
4. 工廠將從鋰電池的直接材料(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開始生產,總投資40~50 億美元將由Tesla 及其合作伙伴分擔,其中Tesla 出資約20 億美元。
Tesla 同時宣布將公開發(fā)行16 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募資用于業(yè)務拓展、新產品開發(fā)和電池工廠建設。
評論:
1. 松下及其鋰電池材料供應商是“超級電池工廠”最有可能的合作投資方;
目前松下是Tesla 電動汽車唯一的鋰電電芯供應商,且不久前已和Tesla 簽訂了2014~2017 年供應20 億枚電芯的長期供貨協(xié)議,在我們上周日本新能源產業(yè)調研與松下的交流中,松下也表示未來不排除根據客戶需求異地設廠的可能。此外,考慮到Tesla 電池工廠計劃從鋰電池材料開始生產,預計除松下外,還將有其電池材料供應商參與投資(目前松下車用動力鋰電池的原材料全部采購自日本本土企業(yè),如日亞化學、宇部興產、三菱、日立等)。
2. 最確定受益的仍是上游鋰礦及基礎鋰材料;
根據Tesla 發(fā)布的資料,規(guī)劃中的電池工廠將從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開始生產,而不涉及更上游的基礎鋰產品(碳酸鋰、氫氧化鋰等),因此對于國內企業(yè)而言,受益最確定的仍是基礎鋰產品龍頭供應商和優(yōu)質鋰礦的擁有者。(Tesla 電池工廠生產流程圖見后頁)3. 國內鋰電池及中游材料企業(yè)仍能受益于國內和其他國際汽車品牌電動汽車的放量以及日韓企業(yè)的產能轉移。
盡管Tesla 計劃自建電池及材料工廠的計劃可能破滅了部分國內鋰電材料企業(yè)大規(guī)模進入其供應鏈的愿望,但正如我們在之前報告中強調的:Tesla 成功的重大意義在于其提升了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產品的信心,同時逼迫傳統(tǒng)汽車大廠加快推進電動汽車產品來“革自己的命”的進度,加速了電動汽車的推廣。因此,國內鋰電池及其材料生產企業(yè)仍將受益于國內和其他國際汽車品牌電動汽車的放量,以及潛在的其他日韓鋰電池企業(yè)將產能向國內轉移的趨勢。
投資建議:
伴隨國內對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力度的顯著提高,以及國內外大量電動汽車新產品的密集上市,今明兩年將看到電動汽車真正開始放量、相關企業(yè)真正落實訂單、貢獻業(yè)績,我們認為這是與以往相關板塊單純的主題性炒作截然不同的邏輯,今年新能源汽車板塊的行情有望貫穿全年。
我們相對看好鋰電材料相關的:天齊鋰業(yè)、杉杉股份、當升科技、江蘇國泰、新宙邦、滄州明珠等;充電設備相關的:奧特迅、許繼電器、科陸電子等;以及整車領域的比亞迪、萬向錢潮。